当前位置:教育科研>>科研成果

在读书中拥抱成长


                    胸藏文墨,腹有诗书

                     ——在读书中拥抱成长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徐筱颖

前有苏轼《和董传留别》所赞“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有他人之补充“胸藏文墨虚若谷”,从而广为流传“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特别中意这两句话,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言谈举止间都会流淌着书卷之气,或如春风拂面,或如润物无声,或如不卑不亢,或如清新脱俗。

我也爱读书。在书中,我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壮观,也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而伤感;在书中,我羡慕“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也为“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而泣泪;在书中,我敬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也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寂寞而感慨,在书中,我懂得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戏谑,也为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而感动.....

一、成长之读书心境的沉淀

在这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读书的心境慢慢发生着变化。

在上学时期,我的读书心境可以用两种词来形容:“功利性”、“膜拜式”。所谓“功利性”,就是带着目的性去选择读什么书。比如,大学选修一门关于张爱玲的课,学期结束要写一篇论文。张爱玲笔下的作品,不论结局的、好坏,常透露着一种凉意,而这种风格,让处在20岁的我无法体会,从而也谈不上喜欢。可是,为了论文,我必须要去阅读张爱玲的作品。而“膜拜式”,就如字面意思,我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对所阅读的书,只是一味的膜拜,很少有疑惑和思考。因为是名家,因为是名作,所以我要读。读完了,心中只有一个声音:写得真好。至于好在哪里,对我有什么影响,这不是我考虑的重点。

不论是“功利性”还是“膜拜式”,也有它们的好处:这让我读了很多书,为以后我读书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拓宽,读书的心境潜移默化发生了变化:我不需要带着功利性的心思去消化一本书,也不需囫囵吞枣式地读名家名作,我可以选择喜欢的书,在适当的时间,泡一杯香气四溢的茶,坐在阳台上,指尖轻触页面,在时间的流逝里,用心去读每一本书。读到情深处,拿起一支笔,或写下三言两语的感悟,或一字不落地摘抄。

二、成长之读书指引的润泽

在这样的读书心境下,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读书于我影响都越来越大。仅以两例,窥斑见豹。

《窗边的小豆豆》,作为一名老师,大部分都看过,即使没有看过,也一定听过。一所以电车为教室、根据自己心情和喜好选上课位置、午餐可以品尝“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学校。这样一所学校,成了小豆豆这个转校生的学校。

文中让人印象颇深的主人公——小林宗作校长:“他的头发已经有些稀疏,前面的牙齿有的也脱落了,但脸上的气色非常好。他的个子不算高,不过肩膀和胳膊都很结实,黑色的三件套西装已经旧得有些走了形,但穿在他的身上却显得非常整齐”,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的情景,却让小豆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和校长长达四个小时的说话中,“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小豆豆面对这样的校长,“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这是书中非常经典的一幕,被很多读者所称道。小林校长身上有着太多的优点,对教育又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那句经典的话影响了多少教育者啊:“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我才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魅力,我反复读着这句看似浅显易懂的话,脑中却思索开了:作为一名老师,我该怎么发现并呵护我学生的“优良品质”?我该怎样做才能将我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有了这样的疑问,我继续认真品读《窗边的小豆豆》,在书中去寻求答案。更重要的是,我结合实际情况,尽我的全力实践这些“答案”。当我真心对学生时,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五年级快要区统考的时候,小金爷爷去世了,小金妈妈让我安慰安慰小金。小金这孩子重感情,我很清楚爷爷的离开对他来说会多么难以接受。找到一个机会,我和小金聊天,我告诉他,爷爷就是去了另一个地方,但还会默默地爱着他。小金的眼眶不禁泛红,我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想把我的力量都传给他。我时不时默默关注着小金,看见他和同学嬉闹,我就会放心很多。

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小金在答题时,答案中写到了爷爷,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他的情绪有些低落。我认真地在旁边批语:“爷爷是换了种方式守护你,加油!”就是这么一个细节,没想到深深刻在小金心里了。在作文《给小学老师的一封信》中,小金说,当他看到我的批语时:“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原来,徐老师对我是那么关心”。文章结尾,小金写道:“这使我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我原先以为老师只是来教我们学习的,我大错特错了!老师,是我们成长的拐杖,我们可以把她们当成家人,而不仅仅是学习”。   

这是小金的原话,看着这样的文字,我的心暖暖的。原来,我所做的一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来,我的行为,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虽然,我目前不能像小林校长那样充分释放学生天性,但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读书对于我成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中,也体现在我的生活中。

2013年的11月的那一天,于我来说,是难熬的一天。生死两隔,这种经历怕是很多人都不愿面对的。那段时光,人生没了色彩,尤其是闲暇时候,脑海中有千万种念头闪过。每每这个时候,我都是捧起一本书,让文字去化解内心万千中愁绪。就在这种状态下,我重读了两本书,一本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本是龙应台的《目送》。

杨绛先生被钱钟书先生评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样一位心思空灵的先生,一九九七年失去了爱女,一九九八年失去了自志同道合的丈夫,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

翻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书,目录就让人不忍卒读:“我们俩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书的最后,是这样几句文字:“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庆幸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用朴实的文字回忆着一家人的亲情和爱情,那文字让人感到昔日一家人的温暖,也让人看到文字背后的悲怆。这些话,好像刻进我的脑海,将脑中那些负能量冲刷,填满我那不甘心承认现实的心。

生与死,由不得人,它们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公平得不留情面,纵使有再多的不舍、遗憾、牵挂,不管心里想过多少次 “如果”,可现实终究如此。我要接受,学着接受,微笑着接受,就像杨绛先生这样,虽剩下的时光禹禹独行,但依然要走完自己的人生。我开始用文字来回忆逝人,一笔一划都是过去活生生的人和事,眼泪止不住地流。可说也奇怪,眼泪好像把体内那残存的负能量都带走了。

一段时间之后,我能清楚地感到自己的心态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容易浮躁,会去抱怨,有着诸多不满足,而现在,我内心恬静了许多,对人对事在热情中怀揣着理解和感恩。前方的路,不会一直平坦,该走的路就用心走。退一万步来说,我们还活着,活着就好好地活,好好感受生命的恩赐。如今,面对不熟悉情况的人问起我的父亲,我能淡然地告诉他们,我的父亲已经离开了。看着他们欲言又止、神色紧张的样子,我总能笑着说,别担心,我依然爱我的父亲,我想,他也是这样。

想必,现在杨绛先生已经找到她的归途了,她现在应该是幸福的。“幸福”,是每个人的人生所希冀实现,“祝你幸福”也许是最美的祝福了。可是,人们的幸福被太多的杂念所牵制,幸福就像小狗的尾巴,永远在追逐,却用永远得不到。在经历生死离别后,我觉得,幸福啊,其实哪有那么高不可攀?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篇文章《幸福》中所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水果摊上仍旧有最普通的香蕉。市场里仍旧有一笼一笼肥胖的活鸡。花店里仍旧摆出水仙和银柳,水仙仍然香得浓郁,银柳仍然喊着毛茸茸的花苞”;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炒饭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

这篇文章,我反复读,这些个文字像个导演,为我导出一幕幕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场景。苦苦寻求的“幸福”,蓦然回首,它一直融入了我生活的点滴中。

现在的我,每天都浸润着幸福:给远方的妈妈打个电话,电话那端传来熟悉而温暖的声音,这是我的幸福;学生笑着说一句“徐老师,早上好”,这是我的幸福;饥肠辘辘的时候,在食堂吃到现成的饭菜,这是我的幸福;落日余晖的时候,完成一天的工作,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家,这是我的幸福;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看一看窗台上的多肉植物,这是我的幸福……内心的满足,扫清了幸福的屏障,让我见到了幸福的真面目——那么平易近人的模样。

虽然,我离胸藏文墨,腹有诗书这种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读书带我的影响却让我向着虚怀若谷、气质自华靠近。读书,让我成长的,不仅有读书心境的改变,更为我的工作和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读书中,我慢慢成长,我会继续以满分热情拥抱这种成长。





     联系电话:18916038382

     电子邮箱:850032851@qq.com


Powered by 上海嘉定区普通小学 Copyright © 2017-2020
上海嘉定区普通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21021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