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花开别样红
——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学科德育”要求
我校秉承“五尚并举,多元发展”的教学理念,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成长,在学科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感受,情感的体验,把德育无痕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学科教学的面广量大时间长,二是其在课程、课时、师资、管理上都有着切实保证,三是学科教学有着丰富的知识载体,四是其潜移默化的功能。因此依托学科教学开展“两纲”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内容,是“两纲”教育落实的首要载体和主要途径。
任何的学习内容都有情感因素,所有课程和教学都有价值取向的问题,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有情感支撑。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使命。“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就是“两纲”教育必须依托学科教学的最好诠释。
我校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在学科德育上具有明显优势,体现于以下三点:
——理念较先进
上海“两纲”教育纲要的制定,率先响亮地提出学科德育,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目的就是要有效解决过去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等现象,使学校德育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因此我校积极做好教师培训,使全体教师树立起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学科德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意识,。
——专业素养较强
“两纲”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如何从“知”到“情”再到“意”和“行”,关键看教师在学科教学各环节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能力,即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对“两纲”教育素材的深入挖掘、对于三维目标的适切制定、对于教学情境的精心设计以及对教学的深刻反思等。如此看来,教师作为“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执行者,他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育人效果。他只有正确把握了育德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统一,借助其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才能将教学内容具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才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的教师普遍具有钻研精神,校本教研风气好,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具有整体性,教学推进上具有灵活性,因此目标达成也就具有了高效。
——人文修养较高
除了学科专业素养,教师自身在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方面的道德意识和人文修养也是提升“两纲”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我校教师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情绪,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感染学生于无形,而不是喊口号。
一、德育,进入教学全过程
1、备课重目标
教师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在整体把握的同时,重点寻求学科教学要求与“两纲”教育的结合点,做到心中有底,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本身,从大自然和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汲取“两纲”教育的鲜活素材,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认真制定教学目标
制定恰当、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情感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准确清晰地落实下去。如《桂林山水》,与其这样制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不如来得实在一点:激发学生喜欢桂林山水的感情,能产生游玩的兴趣和愿望。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落实主体教材,适时适当补充课外内容,注重补充材料的思想教育,如数学应用题的编制能与时代结合,与生活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能巧妙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备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为主体,设计学生的活动,如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把学生带向知识”是普通小学“智慧育人”的一个核心理念。
2、上课重过程
教师在课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验,并通过启发、讨论、体验等喜闻乐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感动、感悟,形成良性教学互动氛围。
——创设愉悦教学氛围
教师运用恰当肢体语言,使用贴近学生的口语表达,建立亲密关系,同时课堂上能采用媒体的形象直观掩饰,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让课堂轻松自在。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正确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见证者,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教师进行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能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去面对自己的学生,并用自己的激情、关爱去感染学生。
——灵活处理教学生成
当教学遇到了意外,教师能随机处理,智慧应对,既能解决生成问题,又能及时回归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些,还能因此迸发智慧火花,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意外化解为“精彩”,演绎成经典和创举。
3、作业重设计
教师课后将课堂上所传授、感悟的基本常识、道德规范等内容回归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本人的以身示范,及时捕捉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中的故事素材予以及时点评、即时引导,课内课外及时互补、延伸,最终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科学设计作业
我校的作业设计严格遵照上海市课程标准,体现“少而精”。控制抄写,体现形式丰富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爱做,爱探究,并能享受作业的乐趣。
我校的校本练习册《智慧学》,集教师的智慧,几经修改,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作业模式。它充分体现校本性、基础性、分层性。
——精准批改作业
认真批改作业,对有错误的学生再次面对面辅导,体现了教师的关怀。注重错误的分析、收集、纠正。学生备有“集错本”,教师有“病历卡”,每周针对学生错误有《周周练》。
4、辅导重分层
——做好培优辅导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需求等,开设多样化、可选择的培优班,让这些学生有更大学习空间,开发出更大学习潜能。
——落实补缺辅导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放弃,不嫌弃,利用一切空余时间,针对学科缺陷,补缺补差,使他们能树立信心,尽早赶上其他同学。
5、评价重激励
——注重科学评价
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因此教师的评价也不应该是“一刀切”。对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改进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并把这份努力转化为一种习惯。
——使用多元评价
用不同的眼睛,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也能避免评价的唯一性和局限性。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以及家长、教师的评价来多方位评价孩子。
二、德育,进入教学全方位
二期课改,三类课程形成了学科知识的体系,而德育,理应进入每一个学习空间。
1、基础型课程——润物细无声落实两纲
基础型课程担任了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依托教学内容,无痕渗透德育,是基础型课程中进行德育的重要方法。
语文学科无疑担当了主要的角色,重在通过对祖国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来传承民族精神。我校语文组教师认真组织教学工作,一方面,教规范经典的语言文字,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得学生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英语学习,也是语言学习,但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国际视野,文化比较与审视,文化理解与认同等角度去体会民族精神,例如英语老师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世博会召开之际设计的讨论主题“What can you do for Shanghai?”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家乡热爱的情怀,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唯有拥有强烈的民族精神,青少年一代才能拥有挺立脊梁的民族豪气,肩负起民族未来的重任,以及为祖国效力的恒远力量。
艺术学习领域,主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去感受体验。譬如音乐学科《卖报歌》,不仅教育学生铭记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发图强的民族责任感,也加深了学生对艺术文化的热爱之情。而美术学科的国画更是中华艺术的精粹,教师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至于自然、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等课程,主要是通过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去体现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理解中华文明的进步,体会博大的中华文化与杰出的民族精神。例如《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为水稻增产创造了奇迹等为例,足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积极参与实践的热情和信心。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浓墨重彩弘扬民族文化
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契机,深刻挖掘出学科教学中隐藏的、具有民族精神或生命教育价值的资源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将“两纲”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相结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情感,引领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使“两纲”教育在“有心又无痕”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进行分年段的《国学》教学,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名句、传统文化口口相传。纵观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更是着眼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百家姓》,有《成语故事》,有《唐诗宋词》,这些,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
艺术学科以区“扬民族精神,建汽车新城”民族文化培训工程为契机,以“民族歌曲与舞蹈”的基础训练为载体,开设 “民歌民舞”的拓展型课程,使学生通过“民歌民舞”的拓展型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歌民舞的兴趣,张扬艺术个性;通过学习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我校《品德与社会》学科认真构建该学科的立体课程,开发本课程学习的渠道,挖掘本学科资源,用好《品德与社会》学科校本教材“《华夏之光》——爱我中华”,用足《品德与社会》专门的德育基地——孔庙、竹刻馆、敬老院、肯德基等资源,使之与《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材构成课程体系,凸现育德价值,实现创新育德,形成我校《品德与社会》学科特色。此外,普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更注重根据学生的才能,结合传统佳节、少先队与科技活动、社会时势等契机,精心打造和谐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不同氛围下不断增长新知识,熏陶新文化,在活动中不断践行着道德好习惯,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也促使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丰富。
而我校的节庆活动更是一大亮点,每月一次的大型主题活动,就是学科的拓展,学生的展示,每一个主题展示,内容生动丰实,形式活泼生动,教育意义深刻而又深远。
总之,教书更要育人,而只有“无痕”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影响学生的,才是我们追求的,“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科的课堂,课堂教学愈益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全体教师树立起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学科德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意识,学科育人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