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行动:关注学习素养 改变课堂生态

关注学习素养 改变课堂生态

普通小学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   张甦 唐莺

 

摘要学习基础素养关注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旨在让儿童更加积极、主动、灵活、持久地学习。这些素养如何融入课堂与教学,关键在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本文从“改进策略”——课堂的实践变革、“建立联系”——学科的素养生长、“结构变革”——学校的发展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转变课堂结构,研究教学策略,使学生从知识基础、自身经验、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建立联系的能力,提升学习基础素养。

关键词学习素养 建立联系课堂生态 

 

是理想与现实的邂逅,也是憧憬与现实的兑现,20164月,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及嘉定区进修学院的指导下,学校成为了市“融入三大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三大学习能力,即提出问题、建立联系和个性化表达。课堂教学中“建立联系”,顾名思义是要让学习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一种特定的、活跃的、多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来自于学生的主动发生,也回馈于学生的素养生长。作为市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成员单位,学校尝试开展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围绕核心概念“建立联系”展开深度剖析,关注学生基础素养,改变课堂生态,开始了一段难忘的学科素养探索之旅。

一、“改进策略”——课堂的实践变革

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教学研究室主任、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组夏雪梅博士指出:“学习和人的发展是合二为一的,通过课堂规则与任务的建立、目标的调整、教学空间的营造,可以进一步指向学生自我系统和元认知系统的打开。”学校项目组特别聘请上海市特级教师潘小明作为课题组顾问,由校长领衔,带领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以及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学习基础素养的研究与实践。

1.物理空间的改变

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学实验班,建设“学科教室”。在真实的学科教室里,老师们尝试改变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将桌椅排列成U字型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合型。这样的排列方式,有助于师生的教与学活动空间的拓展,教师可以关注到教室中更多的学生,而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两两交流”和“四人小组合作”的交流互动。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基于学生学情,分别设置了不同的组合配对,如有的学习小组可以由水平相近的学生成为同伴,也有的学习小组可以异质组合,每组中由一位学力水平较强的学生担当组长,带动小组内其他伙伴共同参与学习。这样,有助于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设计理念。

2.情境任务的设置

有了素养培育理念下的课堂环境设计,还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配套跟进,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在物理环境中真实有效地发生。究竟怎样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设置才能促进课堂的转型?老师们围绕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尝试单元整体设计,基于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性、挑战性的情境任务,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将学习任务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同伴交流合作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3.课堂规则的重构

为打破传统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点对点”的互动模式,需要重构一套能够激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交流的课堂规则,如八大“互动约定”的讨论、教师“课堂常用语”的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遵从课堂规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认同与归属感。通过课堂规则的重构,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一种路径和支架引领。

1)教师示范,建立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室里勇于对传统的权威授课姿态进行调整,将自己视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领者,让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和身体姿态都能统一到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角色上来,特别是教师“课堂常用语”的调整,建立平等、尊重、倾听的课堂互动氛围,为师生之间的课堂社会交往提供榜样示范。

2)师生合议,约定显性课堂规则。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商议,约定一些显性的课堂社会规则。比如主持约定、意见表达(手势)约定、倾听约定、表达约定、顺序约定、记录约定、走动约定、时间约定等一系列课堂规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对情境任务与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互动交流中激发思维的碰撞,迸发情感的火花,从而促进新的认知结构和意义的产生。

二、“建立联系”——学科的素养生长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谈自己对学习素养的理解时指出:“学习要有学习方法,如建立联系中的倾听,将孤立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要让学生拥有更多样学习策略和学习工具。”建立联系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构建知识经验广泛联结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将知识经验与以往所学建立联系的“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与当前或未来实际生活联系的“真实情境联系”能力,通过与他人交流、不断调整丰富自身认知的“与他人联系”能力。学校基于学习基础素养,开展主动建立联系能力的课堂教学探索。

1. 紧扣素养要义,建立学习联系点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往往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建立联系,将知识经验与生活情境、社会、同伴等建立广泛的联结。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一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建立联系的“趣”;二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一个主动联系的“境”;三要制造机会,给学生一些适时联系的“时”;四要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联系的“实”;五要设计开放,让学生展示联系的“异”。

在做好各种“铺垫”、提供一些“拐杖”、关注思维本质的策略运作中,紧扣素养要义,突显学科素养生长。

       2.抓住纵向联系,寻找知识生长点

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之一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新知总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因此,激活旧知就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设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运用制造冲突、寻找异同点、解剖典型、分析迁移方法来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中只要抓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就迎刃而解。

3.加强横向比较,突出知识连接点

横向比较也是数学知识间建立联系的一种策略。例如《平方米》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几何小实践”的内容,主要认识度量面积的较大单位“平方米”。在这之前,学生已有“用平方厘米度量图形面积”的经验,将这种经验迁移到平方米上,通过平方米与平方厘米的横向比较,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手度量较大的面积,让学生感受“平方米”在较大图形面积测量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知识间的连接则更为突显。

三、“结构变革”——学校的创新发展

学校努力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也努力实现培养阳光、智慧、走向未来社会的世界公民,努力探寻今后可能发生的一种或多种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实践平台。这是课堂的“功能性再造”,这也是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带来的结构性变革。

1.多学科参与,学科无边界

学校项目组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打破的不仅仅是数学课堂的界限,还打通了各个学科之际的藩篱。一开始,学校主要以数学学科为主开展基础素养研究,后来逐渐拓展到语文、英语、美术、品社、科技等课程领域,这就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同研究。例如,在数学课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自主探究内容,与探究课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数学奥秘探寻、数学家故事学习中,整合品社学科的知识联系。通过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接触社会,体会多学科的融合,使课内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应用,从中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本质。

2. 跨学科教学,资源无边界

学校的课程资源丰富而有趣,到处都是可供学习的资源。例如数学实践项目学习,选取各册教材中的知识拓展内容,进行小调查、小统计、小实验、小研究等;学校“快乐课程”涉及了“语言与交流”“运动与健康”“逻辑与思维”“艺术与审美”“自我与社会”“科学与探索”等六大课程体系,不仅让孩子们得到了更综合的学习体验,也让师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学科,打开了自己所授学科之外的另一扇窗。这些都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不可小觑的资源和平台。

3.关注全面成长,选择无边界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里,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非常尊重和支持学生的选择。学生按照各自的学习兴趣、爱好和方式,可以自主选择参与课程学习。可以自由选择独立完成或是和伙伴合作完成,也可以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完成。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求助他人等各种途径,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后续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关注学生学习基础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从而改变课堂生态,激发学校从课堂变革生发出来的创新发展,是项目组研究的初心和行动。我们愿意把这一份辛勤的劳作,化作学生未来的成长和成才,去成就一种人生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周玉仁,杨文荣.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84

[2]蔡清田.领域/科目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J]. 上海教育科研,2017(2)

 

单位: 嘉定区塔城路278号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邮编: 201899

电话:18916566988

邮箱:2859781972 @qq.com

Powered by 上海嘉定区普通小学 Copyright © 2017-2020
上海嘉定区普通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21021号-4  |